生物多样性
碳排放与气候变化的关联 温室效应加剧
温室效应加剧:人类活动(如化石燃料燃烧、毁林)导致二氧化碳(CO₂)、甲烷(CH₄)等温室气体浓度激增, trapping heat in the atmosphere.
数据佐证:工业革命以来,大气CO₂浓度已从280ppm升至420ppm(2023年),全球平均气温上升约1.1°C(相较1850-1900年)。
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
遗传多样性
同一物种内不同个体或种群之间的基因差异(如水稻的不同品种、人类的不同肤色)。
物种多样性
不同物种的丰富程度(如森林中的鸟类、昆虫、植物等)。
生态系统多样性
不同生态系统的类型和功能(如森林、湿地、珊瑚礁、沙漠等)。
评估与报告
TNFD框架企业生物多样性报告编制
标准概述
TNFD(自然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)框架下的企业生物多样性报告编制,目前企业一般会按照 LEAP方法论 来开展,即 Locate–Evaluate–Assess–Prepare 四个步骤。
TNFD框架下企业生物多样性报告编制要点
一、总体原则
- 与 TCFD 气候披露逻辑相呼应,强调自然相关风险和机遇的财务影响。
- 遵循 可比性、透明性、完整性、前瞻性 原则。
- 聚焦企业对 自然资本(特别是生物多样性)依赖与影响。
二、报告编制流程(LEAP方法论)
1. Locate(定位)
- 确定企业关键业务活动和地理位置(运营设施、供应链、上游原料来源地)。
- 识别与自然相关的敏感区域:高生物多样性价值地区、受保护区、红线区域、生态脆弱区。
2. Evaluate(评估依赖与影响)
- 依赖:企业对生态系统服务的依赖,如水源、授粉、土壤质量、气候调节。
- 影响:企业运营和供应链对生物多样性的正负面影响(栖息地改变、污染、资源过度利用、入侵物种风险)。
- 可量化指标:水资源消耗量、土地使用类型、污染物排放、生态恢复面积。
3. Assess(评估风险与机遇)
- 物理风险:生态系统退化导致供应链中断、资源成本上升。
- 转型风险:法规趋严(红线、保护地禁令)、金融市场要求(绿色融资门槛)。
- 机遇:生态产品市场、自然解决方案(NbS)、可持续品牌价值提升。
4. Prepare(准备响应与披露)
- 治理:董事会对自然相关风险的监督、责任分工。
- 战略: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企业战略结合(碳中和、循环经济、绿色采购)。
- 风险管理:监测机制、供应链审查、生态补偿计划。
- 指标与目标:如恢复生态面积(ha)、水回收率(%)、自然正贡献目标(Nature Positive)。
- 披露:参考 TNFD推荐披露(治理、战略、风险管理、指标和目标)。
三、企业生物多样性报告的主要章节
- 管理层声明(对自然相关风险的重视)
- 治理架构(责任分工、董事会/管理层监督机制)
- 战略(业务模式与自然相关依赖/影响的结合,长期发展战略)
- 风险与机遇识别(物理风险、转型风险、机遇)
- 指标与目标(定量/定性指标及进展)
- 行动与成果(保护、修复、替代、补偿措施及案例)
- 信息披露与透明度(外部沟通、利益相关方参与)
四、实用建议
- 可结合 GBS(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目标) 与 中国“双碳+生态文明”政策,使报告同时满足国内外合规和投资者需求。
- 建议参考 CDP自然问卷、GRI 304生物多样性标准,补充披露细节。
- 报告可附 自然相关地图/数据表(如关键供应链原料来源地区与生态敏感区重叠分析)。
生物多样性评估
标准概述
生物多样性评估 一般分为 识别 → 评估 → 监测 → 管理 四大环节,不同于单纯的环境合规检查,它更关注企业与自然系统之间的依赖关系与影响。
生物多样性评估框架
1. 评估目标与范围
- 明确评估目的(如投资并购尽职调查、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、供应链管理)。
确定评估边界:
- 空间边界(项目地块、运营设施、供应链源头)。
- 时间边界(短期、中期、长期)。
- 价值链边界(上游—生产—下游)。
2. 基线调查
- 区域背景:所在地区的生态特征、保护地分布、生态红线情况。
- 物种与栖息地现状:重点物种分布、濒危物种、生态系统完整性。
- 生态系统服务依赖:水、土壤、授粉、气候调节、碳汇等。
- 数据来源:政府环保部门、IUCN红色名录、GBIF、WWF、遥感与GIS。
3. 企业依赖与影响评估
依赖(Dependency):
企业关键业务是否依赖自然系统,例如:
- 农业 → 授粉、土壤质量
- 制造业 → 水源、矿产
- 能源 → 土地使用、生态系统调节
影响(Impact):
企业对自然的影响,如:
- 栖息地破碎化/占用
- 水体污染/取水过度
- 废气与温室气体排放
- 噪音与光污染
- 外来物种引入
4. 风险与机遇分析
风险
- 物理风险:生态退化导致资源供应中断。
- 法律/政策风险:环保法规趋严、保护区禁采限用。
- 市场风险:客户与投资者对供应链的可持续性要求。
- 声誉风险:违规或生态破坏导致社会舆论风险。
机遇
- 生态恢复、自然解决方案(NbS)带来成本优化。
- 生物多样性友好产品与市场品牌价值提升。
- 获得绿色金融、ESG投资支持。
5. 指标与度量方法
常见参考体系:
- GRI 304 生物多样性
- TNFD LEAP框架
- IPBES/IPCC 指标体系
关键指标示例:
- 土地使用类型与面积(ha)
- 位于保护地或生态敏感区的比例(%)
- 关键物种数量变化(种/个体数)
- 水资源取用与补给率(m³)
- 生态恢复面积(ha)
-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估算(货币化指标)
6. 监测与管理措施
- 建立监测体系(遥感+实地调查+第三方审计)。
- 设置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(No Net Loss、Nature Positive)。
制定管理措施:
- 避免(Avoid):选址避开敏感区
- 最小化(Minimize):减少污染和占地
- 恢复(Restore):生态修复、栖息地恢复
- 补偿(Offset):生态补偿、碳汇或自然基金支持
7. 披露与沟通
- 对接 TNFD、CDP、GRI 的披露要求。
- 向利益相关方(政府、社区、投资人)报告评估结果与改进计划。
- 增强透明度和责任感。
DD报告,生物多样性部分
标准概述
DD(尽职调查)报告 中,生物多样性部分,是围绕 合规性、风险、机遇与财务影响 来展开,供投资方或并购方快速理解目标企业的生态环境风险敞口。
DD报告 — 生物多样性部分(示例框架)
1. 政策与合规性
- 企业是否位于生态保护红线、自然保护区、湿地或其他敏感区域。
- 是否涉及与生物多样性相关的法律诉讼、罚款或合规风险。
- 当地及行业适用的法规、政策要求(例如:生态红线、土地用途管制、物种保护条例)。
2. 企业依赖与影响
依赖:
- 企业是否依赖自然生态系统服务(如水源、授粉、土壤质量、森林产品)。
影响:
- 土地使用(占用/破碎化)
污染排放(对水体、土壤、空气) - 关键物种及栖息地影响(濒危动植物风险)
- 供应链可能带来的间接影响
3. 风险识别
物理风险:
- 生态退化导致资源供应中断土壤退化、水资源枯竭
政策与监管风险:
- 新法规出台(保护地限制、资源使用限制)
- 生态补偿或修复责任
声誉风险:
- NGO 或媒体曝光的负面事件
- 投资人及客户的可持续性要求
市场风险:
- 国际市场准入壁垒(如欧盟CSRD、TNFD 披露要求)
4. 机遇与潜在价值
- 开展生态修复和自然解决方案(NbS),提升企业绿色竞争力。
- 品牌声誉与市场认可度提升。
- 通过碳汇或生物多样性信用获得额外收益。
- 获得绿色金融支持(绿色债券、可持续贷款)。
5. 管理与治理现状
- 是否建立生物多样性相关的管理制度或责任机制。
- 是否进行过生态影响评估、环境影响评价(EIA)。
- 是否发布过 ESG 或可持续发展报告并披露生物多样性信息(GRI 304、TNFD)。
6. 投资与改进需求
- 识别需要的补救或改进措施(生态修复、污染治理、替代方案)。
- 估算相关资本开支(CapEx)和运营支出(OpEx)。
- 评估可能对估值、交易条款或并购后整合的影响。
再生农业评估项目
标准概述
再生农业评估项目,通常目标是评估农业生产对土壤健康、生态系统服务、气候和社区的综合贡献,并衡量企业或农户是否真正向“再生”方向转型。
再生农业评估项目框架
1. 项目背景与目标
- 目标:衡量农业生产是否实现土壤恢复、生物多样性提升、碳固存与社区收益。
- 范围:作物种类、农田规模、地域范围、时间周期。
- 评估标准:结合国际框架(FAO 再生农业原则、SBTN、TNFD、GRI、ISO 14064)。
2. 基线调查
- 土壤健康状况:有机质含量、土壤肥力、侵蚀情况。
- 水资源:取水方式、灌溉效率、水质影响。
- 生物多样性:农田栖息地(植被带、传粉者、鸟类等)现状。
- 温室气体:甲烷、氧化亚氮、碳排放与碳汇。
- 社会经济:农户收入、劳动力条件、社区依赖。
3. 再生农业核心评估维度
(1)土壤健康
- 土壤有机碳(SOC)变化
- 土壤肥力(氮、磷、钾)
- 水分保持力、土壤结构
(2)生物多样性
- 作物多样性(多种作物轮作、间作)
- 土地利用与自然栖息地保留
- 授粉者和益虫数量
(3)气候与碳
- 碳汇量(每公顷土壤碳增加量)
- 温室气体减排(减少化肥、减少翻耕)
- 农田可再生能源利用率
(4)水资源管理
- 水利用效率(kg产量/m³水)
- 灌溉方式(滴灌 vs 漫灌)
- 水体污染控制(农药/化肥径流)
(5)社会与经济
- 农民收益变化(毛利率、市场渠道)
- 农户能力建设(培训、技术支持)
- 社区参与与土地权属保障
- 对接 ESG 披露框架(GRI 304 生物多样性、GRI 305 碳排放)。
- 与 TNFD/TCFD/SBTN 的自然与气候风险披露保持一致。
- 土壤碳提升(t CO₂e/ha)
- 生物多样性指数提升(物种数/ha)
- 农民收入增长(%)
- 社区受益情况
TNFD框架企业生物多样性报告编制
生物多样性评估
DD报告,生物多样性部分
再生农业评估项目
生物多样性评估
标准概述
生物多样性评估 一般分为 识别 → 评估 → 监测 → 管理 四大环节,不同于单纯的环境合规检查,它更关注企业与自然系统之间的依赖关系与影响。
生物多样性评估框架
1. 评估目标与范围
- 明确评估目的(如投资并购尽职调查、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、供应链管理)。
确定评估边界:
- 空间边界(项目地块、运营设施、供应链源头)。
- 时间边界(短期、中期、长期)。
- 价值链边界(上游—生产—下游)。
2. 基线调查
- 区域背景:所在地区的生态特征、保护地分布、生态红线情况。
- 物种与栖息地现状:重点物种分布、濒危物种、生态系统完整性。
- 生态系统服务依赖:水、土壤、授粉、气候调节、碳汇等。
- 数据来源:政府环保部门、IUCN红色名录、GBIF、WWF、遥感与GIS。
3. 企业依赖与影响评估
依赖(Dependency):
企业关键业务是否依赖自然系统,例如:
- 农业 → 授粉、土壤质量
- 制造业 → 水源、矿产
- 能源 → 土地使用、生态系统调节
影响(Impact):
企业对自然的影响,如:
- 栖息地破碎化/占用
- 水体污染/取水过度
- 废气与温室气体排放
- 噪音与光污染
- 外来物种引入
4. 风险与机遇分析
风险
- 物理风险:生态退化导致资源供应中断。
- 法律/政策风险:环保法规趋严、保护区禁采限用。
- 市场风险:客户与投资者对供应链的可持续性要求。
- 声誉风险:违规或生态破坏导致社会舆论风险。
机遇
- 生态恢复、自然解决方案(NbS)带来成本优化。
- 生物多样性友好产品与市场品牌价值提升。
- 获得绿色金融、ESG投资支持。
5. 指标与度量方法
常见参考体系:
- GRI 304 生物多样性
- TNFD LEAP框架
- IPBES/IPCC 指标体系
关键指标示例:
- 土地使用类型与面积(ha)
- 位于保护地或生态敏感区的比例(%)
- 关键物种数量变化(种/个体数)
- 水资源取用与补给率(m³)
- 生态恢复面积(ha)
-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估算(货币化指标)
6. 监测与管理措施
- 建立监测体系(遥感+实地调查+第三方审计)。
- 设置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(No Net Loss、Nature Positive)。
制定管理措施:
- 避免(Avoid):选址避开敏感区
- 最小化(Minimize):减少污染和占地
- 恢复(Restore):生态修复、栖息地恢复
- 补偿(Offset):生态补偿、碳汇或自然基金支持
7. 披露与沟通
- 对接 TNFD、CDP、GRI 的披露要求。
- 向利益相关方(政府、社区、投资人)报告评估结果与改进计划。
- 增强透明度和责任感。
生物多样性评估框架
1. 评估目标与范围
- 明确评估目的(如投资并购尽职调查、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、供应链管理)。
确定评估边界:
- 空间边界(项目地块、运营设施、供应链源头)。
- 时间边界(短期、中期、长期)。
- 价值链边界(上游—生产—下游)。
2. 基线调查
- 区域背景:所在地区的生态特征、保护地分布、生态红线情况。
- 物种与栖息地现状:重点物种分布、濒危物种、生态系统完整性。
- 生态系统服务依赖:水、土壤、授粉、气候调节、碳汇等。
- 数据来源:政府环保部门、IUCN红色名录、GBIF、WWF、遥感与GIS。
3. 企业依赖与影响评估
依赖(Dependency):
企业关键业务是否依赖自然系统,例如:
- 农业 → 授粉、土壤质量
- 制造业 → 水源、矿产
- 能源 → 土地使用、生态系统调节
影响(Impact):
企业对自然的影响,如:
- 栖息地破碎化/占用
- 水体污染/取水过度
- 废气与温室气体排放
- 噪音与光污染
- 外来物种引入
4. 风险与机遇分析
风险
- 物理风险:生态退化导致资源供应中断。
- 法律/政策风险:环保法规趋严、保护区禁采限用。
- 市场风险:客户与投资者对供应链的可持续性要求。
- 声誉风险:违规或生态破坏导致社会舆论风险。
机遇
- 生态恢复、自然解决方案(NbS)带来成本优化。
- 生物多样性友好产品与市场品牌价值提升。
- 获得绿色金融、ESG投资支持。
5. 指标与度量方法
常见参考体系:
- GRI 304 生物多样性
- TNFD LEAP框架
- IPBES/IPCC 指标体系
关键指标示例:
- 土地使用类型与面积(ha)
- 位于保护地或生态敏感区的比例(%)
- 关键物种数量变化(种/个体数)
- 水资源取用与补给率(m³)
- 生态恢复面积(ha)
-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估算(货币化指标)
6. 监测与管理措施
- 建立监测体系(遥感+实地调查+第三方审计)。
- 设置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(No Net Loss、Nature Positive)。
制定管理措施:
- 避免(Avoid):选址避开敏感区
- 最小化(Minimize):减少污染和占地
- 恢复(Restore):生态修复、栖息地恢复
- 补偿(Offset):生态补偿、碳汇或自然基金支持
7. 披露与沟通
- 对接 TNFD、CDP、GRI 的披露要求。
- 向利益相关方(政府、社区、投资人)报告评估结果与改进计划。
- 增强透明度和责任感。